戴陵五 工人國際委員會
這塊土地上生存的人們一代比一代不易──剛出社會工作的新鮮人忍受著22K低薪,而尚未工作的孩子則因學貸背負著債務,即使他們連該做什麼樣的工作、該過怎麼樣的人生都尚覺得朦朧;而這些政客和資本家們卻仍然不願放過這些年輕人,他們說他們將依照資本主義的制度「合理的」調漲學費,讓就學的、未就學的大學生們,甚至未成年的高中生們背負更多的債務;而這些債務大部分只能在畢業後兌換另一個低薪工作而已。
目前台灣的學費又經歷另一波的調漲:世新大學預計漲三千、輔大則大約調漲一千二、淡大調整一千九,大約漲幅總體學費的2.5%到3.5%之間,調漲學費的學校幾乎涵蓋了台灣的主要私立大學,而私校的學費早就不是人人可以負擔,據教育部統計102學年度公立大專院校約15%的學生背負學貸,而私校的學生則高達30%,即使受到少子化的影響,103年尚有57.萬人共計申貸234億元,這些人一旦畢業,就會成為負債人口,他們將要在低薪的台灣社會努力的償還負債。
是什麼樣的政策失誤造成了年輕人的負債?正是「教育商品化」!
教育應為一個社會培養人才的搖籃,而教育商品化卻使教育的功能往相反的立場發展,讓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為什麼呢?因為教育商品化即是一種將教育當成商品化販賣的制度,國家將大筆的刪減教育上的經費,讓財團開始接手教育;而財團接手教育後,自然是以營利為目的,而使富者佔據資源上的優勢,而貧者只能被動的選擇不利的環境。
2016年駱明慶的一篇《誰是台大學生?2.0版》的研究指出,2011-2014 年間,台北市 18 歲人口成為台大生的機率是花蓮的 7.37 倍,大安區則是花蓮的 12.83 倍。2011-2014 年間全台的大學生低收入戶比例為 1.38%,而台大僅 0.56% 的學生屬低收入戶,可見低收入戶學生進入台大的比率低於平均值。
可悲的是,目前的趨勢正是如此,各國在高等教育方面,一面崇尚新自由主義的各國政府們開始削減對本國高等教育的預算補助,另一方面鼓勵相關教育研究機構透過與企業在教學研究上緊密結合產學合作,來獲取企業資金贊助,最終達到能在市場機制的冶煉下自生自滅,不再依賴政府預算支持。而如此的結果便是市場機制直接進入教育部門,企業可以影響大學的科系從而滿足市場需求,降低勞動價格,將大學部門改造為職業訓練所。
我們社會主義者認為不只不該調漲學費,而應該讓所有大學生享有免費教育。教育該退出市場機制,全面交由公共擁有及民主控制,藉由補貼使人民有平等的受教權,以促進社會的健全發展,不使義務教育成為資產階級展現優勢的地方。在教育公共化情況下,所有學生免費享有教育,消除貧富差距造成的不平等。政府應大大增加對教育的投資,改善校舍的教育設施,提高教職員及校園勞工的薪水。而身為被資本家壓迫的一群的台灣學生,必然該與工人們站在一起,讓學運跟工運緊密連結,因為政府削減公共教育開支的同時,也削減醫療、住房及退休金等保障,以打壓整體工人階級的生活保障。所以要成功而徹底地反對政府調漲學費,必須具備一個反撙節、反資本主義的鬥爭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