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宗主國向北京的經濟力量折腰
Vincent Kolo 中國勞工論壇
經過去年秋天的雨傘革命,相信全世界大部分人都認識到香港的「民主」只是謊言,但香港的前宗主國英國政府卻屬於冥頑不靈的少數。
在倫敦國會委員會最近的一份聲明中,英國外交部宣稱2017年的伊朗式選舉方案(當中只允許三名經篩選的候選人參加)能為香港選民提供一個「真正的 的選擇」。這可能是自貝利雅聲稱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以後,英國國會最大的ㄧ個謊言。外交部次長施威爾(Hugo Swire)承認香港不會有「真正的民主」,但縱使如此,他仍然呼籲泛民不要否決政改方案。施威爾向委員會稱:「總好過甚麼都沒有」。與施威爾同為保守黨 政客的巴倫(John Baron)亦稱外交部的立場好像「刻意地模糊掉」。
應聲蟲
施威爾和英政府的言論將會使香港的建制派歡喜若狂,他們會視其為重申自己的論點。這些言論,加上一份即將公布的報告中,提到英政府認同香港警察在 79日佔領運動中的處理手法,無疑會觸怒許多香港的民運分子。特別是那些對英國當局存有幻想的「歸英派」,他們誤以為英國是香港民主抗爭的盟友。在雨傘革 命的尾聲期間,有些受受本土派思想感染的青年甚至於十二月在英國領事館外發起了一場佔領行動,呼籲英國政府採取強硬的立場。如今外交部已經作出了回覆。
英國在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從中國手上奪得香港,當年的戰事就是為了捍衛英國商人向中國民眾販毒的「自由」。直至1930年代英國和各列強的 海軍,都在長江自由進出。風水輪流轉,今天中國的經濟實力拋離英國,中國更拒絕了一個英國議會代表團在十二月一日到訪香港。該代表團計劃檢視中英在 1984年簽訂的聯合聲明的落實情況。英國方面及後並沒有就這個事件向中方發出任何外交抗議,甚至乎一封發給駐倫敦大使的抗議信也沒有。不過,外交部卻否 認向北京跪下。「我不認同我們以任何形式向中國政府叩頭。」施威爾向國會說。
在商言商
最近,《明報》報導一份政府內部文件顯示,在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時,英國當局即場帶商界訪問團招商,來順便締結有關向中國出口核能科技和武器的協議。但這在當時的港督反對下擱置,理由是這「太過明顯」了。
卡梅倫政府幾乎沒有掩飾自己迫切尋求增加與中國的經貿投資。英國在中國的投資於2014年增加了28%,與此同時來自歐盟的總投資下降了5.3%。 事實上,根據《電訊報》(一月19日)的報導,英國在華投資會於未來五年翻四倍。反過來,中國公司現控有北海油田、希斯路機場和曼切斯特機場、穀麥生產商 Weetabix 以及連鎖餐廳Pizza Express的股權。中英政府於去年六月簽署了價值300億美元的貿易協議,並包括銀行、鐵路和核能產業的中國投資。「我認為英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可以用 幾個字來總結:增加對中國的貿易。」這是民主黨元老李柱銘的話。
警察反應「恰如其分」
英國政府對於十二月被拒入境事件(英國公民入境香港本不須簽證)的懦弱回應,並接續支持北京的偽民主選舉方案,清楚地反映了它對雨傘革命所抱有的立 場。同樣,大家並不驚訝其在即將公布的報告《英國外交部關於香港的半年度報告,2015年一月》(Half-yearly report from British Foreign Office on Hong Kong, January 2015)中為梁振英政府背書,並指警方的「反應恰如其分」。畢竟就是英國向香港警察出售催淚彈的!但是,這些外交措辭正好駁斥了中國官媒對於雨傘革命和 其民主訴求是「西方顏色革命」的指控。
縱使卡梅倫政府矢口否認,但最近又再向中共專制叩頭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習近平計劃將於今年訪問倫敦。上一次中國最高領導人參訪英國,就已經是 2005年的胡錦濤了。當時中國還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而英國排在第四;如今中國已是世上第二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會和一些其他機構甚至將其排在第 一),而英國則跌至第六。當北京承諾加大金融體制的自由化,以及人民幣的自由化之際,英國資本家已迫不及待,要求將倫敦變成中國金融貿易的主要離岸中心。 對於資本主義來說,這是十分重要的──比空談所謂「民主」更重要。
習近平向倫敦回禮
習近平即將到訪英國,顯然是獎勵卡梅倫政府的自我審查和馬屁工夫。「我認為習近平訪問英國的部份原因,是北京對英國就香港佔中問題的反應沒有太不高 興。」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者陳志敏指出。在2012年五月,卡梅倫在倫敦接見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引起了與北京之間長達18個月的外交冷戰。自 此以後,英國政府便對商貿合約虎視眈眈,並小心翼翼避免觸怒中共政權。
社會主義行動一直反駁北京的「顏色革命」抹黑,並指出這只是專制當局掩飾自己與西方資本主義政府之間密切的政經關係。同樣,我們警告過,若香港及中 國的民主運動對卡梅倫等西方資本主義和右翼反工人的政府抱有幻想的話,只會有災難性後果。若要成功,反抗獨裁的鬥爭需要是世界性的,反對滿口謊言的資產階 級菁英,並聯合起中國以至全球的基層青年和勞動者。
Vincent Kolo 中國勞工論壇
經過去年秋天的雨傘革命,相信全世界大部分人都認識到香港的「民主」只是謊言,但香港的前宗主國英國政府卻屬於冥頑不靈的少數。
在倫敦國會委員會最近的一份聲明中,英國外交部宣稱2017年的伊朗式選舉方案(當中只允許三名經篩選的候選人參加)能為香港選民提供一個「真正的 的選擇」。這可能是自貝利雅聲稱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以後,英國國會最大的ㄧ個謊言。外交部次長施威爾(Hugo Swire)承認香港不會有「真正的民主」,但縱使如此,他仍然呼籲泛民不要否決政改方案。施威爾向委員會稱:「總好過甚麼都沒有」。與施威爾同為保守黨 政客的巴倫(John Baron)亦稱外交部的立場好像「刻意地模糊掉」。
應聲蟲
施威爾和英政府的言論將會使香港的建制派歡喜若狂,他們會視其為重申自己的論點。這些言論,加上一份即將公布的報告中,提到英政府認同香港警察在 79日佔領運動中的處理手法,無疑會觸怒許多香港的民運分子。特別是那些對英國當局存有幻想的「歸英派」,他們誤以為英國是香港民主抗爭的盟友。在雨傘革 命的尾聲期間,有些受受本土派思想感染的青年甚至於十二月在英國領事館外發起了一場佔領行動,呼籲英國政府採取強硬的立場。如今外交部已經作出了回覆。
英國在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從中國手上奪得香港,當年的戰事就是為了捍衛英國商人向中國民眾販毒的「自由」。直至1930年代英國和各列強的 海軍,都在長江自由進出。風水輪流轉,今天中國的經濟實力拋離英國,中國更拒絕了一個英國議會代表團在十二月一日到訪香港。該代表團計劃檢視中英在 1984年簽訂的聯合聲明的落實情況。英國方面及後並沒有就這個事件向中方發出任何外交抗議,甚至乎一封發給駐倫敦大使的抗議信也沒有。不過,外交部卻否 認向北京跪下。「我不認同我們以任何形式向中國政府叩頭。」施威爾向國會說。
在商言商
最近,《明報》報導一份政府內部文件顯示,在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時,英國當局即場帶商界訪問團招商,來順便締結有關向中國出口核能科技和武器的協議。但這在當時的港督反對下擱置,理由是這「太過明顯」了。
卡梅倫政府幾乎沒有掩飾自己迫切尋求增加與中國的經貿投資。英國在中國的投資於2014年增加了28%,與此同時來自歐盟的總投資下降了5.3%。 事實上,根據《電訊報》(一月19日)的報導,英國在華投資會於未來五年翻四倍。反過來,中國公司現控有北海油田、希斯路機場和曼切斯特機場、穀麥生產商 Weetabix 以及連鎖餐廳Pizza Express的股權。中英政府於去年六月簽署了價值300億美元的貿易協議,並包括銀行、鐵路和核能產業的中國投資。「我認為英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可以用 幾個字來總結:增加對中國的貿易。」這是民主黨元老李柱銘的話。
警察反應「恰如其分」
英國政府對於十二月被拒入境事件(英國公民入境香港本不須簽證)的懦弱回應,並接續支持北京的偽民主選舉方案,清楚地反映了它對雨傘革命所抱有的立 場。同樣,大家並不驚訝其在即將公布的報告《英國外交部關於香港的半年度報告,2015年一月》(Half-yearly report from British Foreign Office on Hong Kong, January 2015)中為梁振英政府背書,並指警方的「反應恰如其分」。畢竟就是英國向香港警察出售催淚彈的!但是,這些外交措辭正好駁斥了中國官媒對於雨傘革命和 其民主訴求是「西方顏色革命」的指控。
縱使卡梅倫政府矢口否認,但最近又再向中共專制叩頭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習近平計劃將於今年訪問倫敦。上一次中國最高領導人參訪英國,就已經是 2005年的胡錦濤了。當時中國還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而英國排在第四;如今中國已是世上第二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會和一些其他機構甚至將其排在第 一),而英國則跌至第六。當北京承諾加大金融體制的自由化,以及人民幣的自由化之際,英國資本家已迫不及待,要求將倫敦變成中國金融貿易的主要離岸中心。 對於資本主義來說,這是十分重要的──比空談所謂「民主」更重要。
習近平向倫敦回禮
習近平即將到訪英國,顯然是獎勵卡梅倫政府的自我審查和馬屁工夫。「我認為習近平訪問英國的部份原因,是北京對英國就香港佔中問題的反應沒有太不高 興。」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者陳志敏指出。在2012年五月,卡梅倫在倫敦接見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引起了與北京之間長達18個月的外交冷戰。自 此以後,英國政府便對商貿合約虎視眈眈,並小心翼翼避免觸怒中共政權。
社會主義行動一直反駁北京的「顏色革命」抹黑,並指出這只是專制當局掩飾自己與西方資本主義政府之間密切的政經關係。同樣,我們警告過,若香港及中 國的民主運動對卡梅倫等西方資本主義和右翼反工人的政府抱有幻想的話,只會有災難性後果。若要成功,反抗獨裁的鬥爭需要是世界性的,反對滿口謊言的資產階 級菁英,並聯合起中國以至全球的基層青年和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