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超級大國衝突升級在即
Vincent Kolo 中國勞工論壇
中美在1月15日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這並不表示雙方近兩年來的貿易戰將會終結。甚至把協議視為休戰的話,也是很局部性的,兩邊政府過去18個月所施行的關稅還有三分之二在進行。最多這只能算是一個不穩定的停火協定,暫時停止他們之間以眼還眼式的關稅戰升級,卻不代表能起到任何顯著的緩和作用。而兩大強權間新一波的劍拔弩張能在任何時刻爆發。
美國之音報導,中國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提及:「這極小的協議代表中美貿易戰的短期停火,但它絕對不足以維繫長期的停戰。」他甚至預測,中美會繼續科技戰,甚至蔓延到金融與貨幣匯率。
中國需要花費2000億美元
「第一階段」協議內容主要是中國政府保證在未來兩年購買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和服務,來換取美國在關稅方面的局部退讓,另外中國將向外國公司開放金融部門、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並停止強制性技術轉移,而這些都是外資長期抱怨的東西。
作為額外的甜頭,美國政府將中國從「貨幣操縱國」名單中消除,這是自去年八月雙方關係盪到谷底之後的反彈。北京已經同意不會透過貶值人民幣來抵銷關稅,且會讓貨幣政策有更高的透明度。目前,北京正重整銀行以穩定貨幣和「強勢人民幣」政策,因為北京正與債務危機搏鬥並希望吸引更多外資。但包括第一階段的協議的現有承諾,看來是不會長久持續。
但實際上,中國大部分的讓步(像是金融服務開放和知識產權保護)並非什麼新東西,而且只是中國政權本想採取的措施。就2001年加入WTO時,北京也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希望利用外部壓力,來強化中央措施,迫使頑固的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屈服於其經濟改革政策。中國把經濟奠基於廉價盜版膺品的日子已經正式結束了。由於中國科技公司的快速增長,而且有像是電信巨頭華為這種該領域的全球領導公司,政府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更多是為了中國資本家的利益而不只是要安撫外資。
中國政權的主要目標,在貿易戰下變得更加急迫,這個目標是加速發展國家的科技水平,在過去由生產仿製品而發展起來的品牌中應用更先進國家的科技,但是以更強的知識產權來保護和合法化這些企業。中美衝突沒有取消其國家資本主義模式(國家干預和一定程度的經濟計劃),而是促使北京更加依賴這種方法。
「市場原則」
這次協議,中國是否會能全數兌現2000億美元美國商品的購買承諾都還是有很大的疑問,當中包括對製造業800億美元、能源供應500億美元、農產品320億美元、服務業350億美元。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放緩,自美進口值在2018年達到2兆後已不再增長。要能履行協議增加進口美國商品,也很可能得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則,透過「貿易轉移」才能達成,例如中國從巴西或紐西蘭的供應商改為進口美國農產品,並以美國波音取代歐洲空中巴士公司來達到飛機訂單。這可能會激起更多貿易爭端和報復,並且這些貿易利益受損的國家將對此進行報復。
中國官方已經強調所增加美國進口必須透過「市場機制」而非「單邊義務」。這已說明北京市是要周旋和拖延時間,而這正是其經濟外交的招牌。
同樣存疑的是,要實現協議的目標,美國農民的生產量是否真能配合中國進口農產的需求。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讓情況更加複雜。正如中國經濟學家謝國忠在提到:「(目標)不大可能在2020年達到,因為對很多如大豆的商品來說,現在下訂單為時已晚。可能2021年達到,但是到了那時可預期爭端將重新開始。」(《南華早報》1月20日)
永久破壞
前景很明顯將十分動蕩,不過相信「第一階段」協議仍可能持續到11月美國總統大選前,因為雙方都希望避免因各自的經濟和政治脆弱性而正式破裂。對川普來說,雖然協議的實質內容根本稱不上是打敗中國的勝利,但他就是打算在競選連任的過程中這樣子宣傳。
從2018開始的貿易戰,對此前的世界經濟秩序已造成永久且不可逆的破壞,而當時有個重要的特徵,即作為世界資本主義中心的中美兩國經濟,彼此關係是越來越相互依存。評論家創了像是「中華美利堅(Chimerica)」和「兩國集團(G2)」之類的術語來進行總結。
但那樣的時代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帝國主義大國之間的衝突,尤其是美中兩國間日益升溫的敵對關係。就算簽署了「第一階段」協議,兩國間平均關稅現在已高達19.3%,已非貿易戰前的3%可相比擬。關稅作為對進口商品課徵的稅,現在已經向某位金融評論員所說的那樣:「像蟑螂屋一樣──走不掉!」更高的關稅注定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堵塞著全球貿易的各大動脈。
世貿報告指去年全球貿易增長只有1.2%,相較於2019年4月當時預測的2.6%,根本不到一半。相比於1990年到2007年,全球貿易平均還能每年增長6.9%,從而刺激全球經濟的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最新報告中估計,中美衝突從2018年到2020年底,對全球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累積下來會佔全球GDP的0.8%,但也表示如果「第一階段」的休戰能「持久一點」,那可能會降到0.5%。根據IMF的數據,去年全球GDP增長僅為2.9%時,這些數字將大大降低,預計到2020年將增長3.3%。
沒有贏家
川普宣布這是一次「歷史性」勝利,稱第一階段協議為「大而美的怪物」。這是川普典型的誇示,用來掩飾一個非常溫和而且可能只是短暫的協議。為了達成該協議,兩經濟體都遭受了巨大破壞。其實在2018年川普提高關稅之前,中國的大多數讓步就已經在台面上了。最後簽署文件僅僅86頁,也很能說明上述事實,對比之下,大多數貿易協定內文都要長得多。例如:美、墨、加拿大之間的新USMCA(美墨加協議)或所謂的「新北美貿易自由協定」長達1809頁。
華盛頓和北京都希望達成一項挽救面子協議,讓他們可以在情況激化前有台階下。由於川普賭徒式的冒險政策預定在12月15日升級關稅,美國會將關稅擴大至另外1600億美元的商品,幾乎就是從中國購買的所有商品。如川普的顧問所承認的那樣,對這些商品徵稅(例如手機和筆記型電腦,鍵盤,電腦顯示器,耳機和揚聲器)將「損害雙方」,因為這次消費者受到的影響會更大,而且,就在聖誕節前幾天!
因此,美方和中國同行一樣急於尋找一種方法來解除這枚定時炸彈,避免在選舉年為美國人造成新的痛苦,甚至成為壓垮全球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就像兩個疲憊的拳擊手一樣,雙方都越來越渴望敲響鐘聲,好退回自己的角落。但戰鬥肯定會重新發生,問題只是何時以及在哪個議題上。正如過去兩年所表明的,雙方都不太可能成為贏家。更加可能的是兩大政權及兩國的資產階級會被削弱。
降低談判要求
為了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很少有人相信會有「第二階段」),中美兩國政權都在大幅降低談判要求。去年年初,川普堅稱「要麼要好協議,要麼就沒有協議」。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第一階段」協議與川普及其貿易官員的誇大主張相距甚遠,他們曾宣稱會堅持要求中國按照美國的需求進行徹底並可受檢驗的經濟結構改造——也就是廢除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模式。
而中國政府方面,去年的聲色俱厲「奉陪到底」的立場到後來態度軟化下的談判結果,可謂十分尷尬。尤其是北京幾個月來一直在進行反美宣傳,指控美國煽動香港的抗議活動,鼓勵新疆的「分裂主義」,並普遍干涉中國內政,但最後卻向這個敵對政府提供了2000億美元的支票用於購買進口商品!
中國政權公開這筆協議的方式尤其具有啟示性,顯示出當局一定程度的激動和緊張,並與習近平的「強人」形象完全不符。習近平拒絕與川普會晤舉行正式的簽字儀式,將這一責任推給了他的副總理劉鶴,顯然希望與這份很可能被網民批評為「不平等條約」和美國的勝利的協議過程保持一段距離。中國官方媒體對這筆交易的報導採取了異常的防守與謹慎姿態。該文件的中文翻譯要等到簽字儀式當天才準備好(英文版本幾週前就準備好),而在華盛頓舉行簽字儀式的八個小時之後,中國政府才發表了正式評論。
平時以強硬著稱的《環球時報》(中共喉舌)在去年12月還宣稱要求美方撤銷一切關稅是第一階段協議的底線,卻在協議簽署以後發表了一篇社論告誡讀者:「在這個時候爭論誰輸了,誰贏了,以及輸哪贏哪了,是一種膚淺的思維方式」
《環球時報》還說:「我們在此呼籲中美兩國出於政治目的對第一階段協議橫挑鼻子豎挑眼、對雙方未來談判形勢極力唱衰的人和力量都能夠有所克制。」
從以上事實可以明顯看出,基於銀行業危機開始敲響警鐘,投資和消費加速下滑,以及對重大社會動盪的隱憂,習近平政權受到巨大壓力要簽署協議阻止關稅進一步提高。習政權害怕如果被視為軟弱或屈服於美國壓力,那會影響群眾的意識,尤其是在一系列嚴重的政治挫折例如香港和台灣群眾對中國政權的明確拒絕之後,這種意識尤其容易受到影響。
這份協議無力制止去全球化的進程,尤其是中美兩國經濟的脫鉤,以及供應鏈的解散和重新安排。正如《經濟學人》雜誌在社論中指出的那樣:「兩國之間的紐帶正在被一點點拆除。2020年代我們將看到這樣的脫鉤會進行得多徹底……」(超級大國分裂:不要被中美之間的貿易協定所愚弄,《經濟學人》,2020年1月2日)。
儘管不可能完全扭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局面,顯然美國和中國經濟的脫鉤以及廣泛的去全球化運動已經在進行。由於兩國之間互相投資和企業併購急劇下降,貿易衰退(美國2018年是中國排名第二的貿易夥伴,現在是掉落到第三),以及許多出口美國的生產商從中國流向越南、印度、東南亞和墨西哥,儘管達成了「第一階段」協議,全球生產鏈重塑的過程仍可能繼續加速。
無盡的戰爭
兩大經濟體與帝國主義強國之間的衝突是一場「無盡的戰爭」,隨著兩個政權爭奪全球統治地位,戰況將不可避免地潮起潮落。即使美中在白宮簽署了協議,美國政府部門仍在針對中國電信巨頭華為準備新的措施。華為由於在下一代無線通訊技術5G的壓倒性地位一直是美國軍方和國家安全機構的眼中釘。
美國正在向英國和德國政府施加壓力,要求他們禁止華為參與5G基礎架構建設,同時禁止美國科技產品如半導體出口給更多中國企業(禁運名單已超過100家)。與此同時一個巨大的矛盾就是,美國堅持中國要多花800億美元購買美國製造業產品,而其中突出的是很大一部分是高科技產品。
同時在溫哥華,隨著華為千金兼首席財務官孟晚舟本週因欺詐和違反制裁的指控接受審判,中國、加拿大和美國之間的三方鬥爭正進入關鍵階段。孟晚舟如果被判有罪可能會被移送美國面臨30年監禁。加拿大與美國對孟晚舟的司法綁架,而中國獨裁政府就把兩名加拿大公民關起來以牙還牙。這是美中帝國主義之間技術戰爭的重要戰場。
台灣、香港、新疆、伊朗危機、南海雙方軍事活動的增加、以及金融保護主義(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外國投資)等議題都在醞釀中美關係下一個波折。中美關稅停戰也可能是川普政府開啟與歐洲、日本或其他國家貿易衝突的契機。在2018年和去年的兩輪中,川普對歐盟的鋁和鋼鐵以及其他75億美元的產品加徵關稅,這是由於世貿裁定美國對歐盟補貼飛機製造商空中巴士(Airbus)的抗議勝訴。川普現在還威脅要對義大利和英國徵收關稅,以對抗這些國家對Google和Facebook等科技公司徵稅的計畫。法國政府先前本來也有類似計劃,但後來屈服於川普的威脅。
歐盟和其他貿易大國雖然可以不用擔心中美貿易戰進一步升級,但同時卻抗議新協定等同於「有控制的貿易」,違反了「自由貿易」原則。
這樣的雙邊協定是給世貿的棺材又打上了一根釘子。自從川普去年決定阻止世貿爭端解決機制的法官任命以後,世貿就形同癱瘓。這個仲裁機制是過去控制貿易衝突的關鍵,但現在已被打破。在川普執政期間,美國政府果斷放棄了多邊主義,轉而採取國家對國家的雙邊談判達成貿易協定。作為最大的經濟體,這讓美國擁有優勢,除非有新的危機和衝擊改變力量平衡。多邊主義的衰落更廣泛的影響是全球經濟更加分散和不穩定。
「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是資本主義制度在動盪和衰落中不同的代表之間所達成的協議。雙方都不可能取得持久的收益,我們也不會得益。
工人和基層的根本利益只有在中美和全球範圍內建立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替代制度,掃除資本主義並建立基於民主計劃和國際團結的社會時才能實現。